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成电 创未来】张引:与学生携手前行
文: 学生记者团 王旭 谢家阳 赵海玲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3-02-08 10253

迄今已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超过80篇,在美国科技信息索引SCI 数据库中引用总数超过1500次,在Google Scholar中引用总数超过3000次,先后有14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他,就是2019年度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同时也是一名80后青年教师,张引研究员。

微信图片_20221219102544.jpg

20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电子科大人才办的老师注意到张引的研究领域“很有意思”,张引也认为电子科大的主流学科与自己的专业方向十分契合。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张引最终选择加入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冷甦鹏教授带领的泛在无线网络团队。

青蓝相继,这里让我有一种“归属感”

初到成电,张引对于学院现有团队的研究方向并不了解。时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的孔令讲教授和学院党委书记李玉柏教授,院校人才办的老师以及其他同事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热情地向张引介绍了信通学院的研究团队,并结合张引的研究方向,为其建议了相关规划。张引回忆道:“我能深深地感受到领导们对我是特别关心的,整个信通学院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大家良性竞争,相互促进。”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从一开始就给张引打了一针“强心剂”,他决定要在这里潜心研究、攻坚克难。

“除了领导和同事们对我工作上的帮助,学校、学院人才办等行政服务的老师也让我印象深刻!”张引称赞着说道:“他们是总是拿出百分百的诚意和认真在服务和办事。”刚来学校,张引还在为住宿发愁。但很快,学院就为他申请了专家公寓,打消了他住宿上的担忧。老师们的态度和效率让张引在这里感受到了“第二个家”的温暖。

为了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会定期在院内的香农花园举办“信通下午茶”活动,这是一个教师自由交流的空间,也是一个提升机关服务质量的平台。这个活动会组织不同主题的活动,同时邀请行业内经验丰富的“大牛”们为青年教师传授经验。在采访中,张引一边频频点头,一边说道:“我非常喜欢这种轻松的学术研讨,在听完前辈们的经验,并与同行间相互交流后,总是能收获很多!在这里,我看到了成电青蓝相继的一种风貌。”

微信图片_20230103101249.jpg

让科研的“种子”落地生根

十年里,每年新增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3亿吨、3000亿立方米,累计探明油气储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和中国石油的“半壁江山”……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庆油田以连续10年稳居国内第一大油气田的成绩,被誉为保障我国油气安全、端牢能源饭碗的“压舱石”。

如此重要的能源重地,当然少不了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团队。张引和他的团队,正是为这里提供大数据智能决策技术的一份子。

微信图片_20221219102631.jpg

202010月,张引及其团队受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某气田应急救援中心委托,为危险化学气体的处置提供辅助决策。在与环境、资环等其他专业老师的共同合作下,张引根据风向、气体泄露成分等数据,建立了不同有毒气体的扩散模型。“现场处置人员可以根据我们的模型,对下游可能受污染的区域设置电子栅栏,就像一道“生命线”一般,为当地的居民和救援人员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张引说道。从“不会发声”的数据到“能警示他人”的生命线,让数据说话,正是青年教师张引十年来一直在做的事。

“我一直认为,科研不能只存在于实验室中,还需要落脚到老百姓的生活中,真正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张引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21年7月,河南省发生特大洪水,急需邻省支援。某应急救援中心临危受命赴河南新乡参与排涝抢险任务,专职的救援队员很多,但有排涝经验的队员却并不多,这一问题不解决,就不知道排哪些人力去支援。张引和他的团队一起开发了智能战力评估系统,根据每位队员平日里出警和训练的各项数据,构建了一个“战力评估图”。中心一下子就对每位队员的“排涝能力”了如指掌,这一方案也为当时的人力派遣、救援决策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的工作就是与网络打交道

博士后期间,张引开始研究网络内容分发,“与网络打交道”就成为了他这近十年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形式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张引瞄准了其中两个转变,以服务国家需求为立足点,开启了自己对网络的研究之路。

微信图片_20221219093639.jpg

其一是向移动网络的转变。移动终端设备的出现使人们对移动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大。比如,在人们日常刷抖音过程中,一旦网络连接中断,后续的短视频就无法浏览。张引和他的团队正是研究网络内容主动缓存技术,将预测用户喜爱的视频并提前缓存至用户设备,在没有网络时,依然可以继续浏览这些视频。此外,这一技术还可以用在用户听歌的场景下:当用户在开车、跑步中听歌时,系统会主动缓存一些用户喜爱的歌曲,在用户播放列表没有歌曲时,自动加载这些内容相近的音乐。用张引的话来说就是:“让内容离用户更近一点,内容访问更流畅,这就是我们的研究工作。”

其二是向社交网络的转变。在社交网络中,每个人都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彼此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目前,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展现自我、营销推广的窗口。但是与此同时,社交网络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包括谣言的快速传播等。张引和团队研发了相关技术,对谣言、虚假新闻进行及时检测,并对谣言进行溯源,找出恶意散播谣言的个人或团体,为治安与社会稳定贡献技术力量。张引说道:“让不确定的谣言与虚假新闻最大限度地得到精准防控,让发布谣言与虚假新闻的人绳之以法,这不止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更是我们青年技术人员的责任与使命感。”

我与学生之间,总是“双向奔赴”

张引在科研上是“高被引科学家”,而在教学中,则是学生们爱戴的“细心暖男”。目前,他主要给本科生教授《数据库与软件工程》,同时给成电深圳高等研究院的研究生们开设《机器学习》。

“我在做学生期间,特别喜欢拿所学的知识动手去做些东西出来。”学生时代的张引,就展现出了对数据的热爱和着迷。他分析过同校学生在食堂刷卡的消费记录,向有关部门反映过部分学生消费的种种异常情况;他还分析过学生们的成绩,向学工部老师提供学业预警等决策建议。因此,做自己热爱的事,能最大化地提升效率这个观念,深深刻在了张引的脑海里。当他成为一名青年教师时,他也将这个观念运用在了他的学生身上。

在授课过程中,张引非常注重讲述“我用这个知识点做过什么”。他说道:“做老师第一件事,是需要承认有些学生比你更强。”在讲授《机器学习》过程中,张引清楚许多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于是他另辟蹊径,不去花过多的时间去讲解概念,而是告诉学生,他曾经用SVD算法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机器学习》刚开课时课堂只有30多人,到第二年开课就有100多人选课。这一变化,正是对张引授课方法最好的肯定。

谈及指导学生的小妙招,张引笑着说:“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师生之间要双向奔赴。学生的具体诉求要及时解决,拒绝‘画饼’。”2021级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博士生汪冉冉说:“在一些细节上,张老师总是特别暖心。比如有同学反应数据跑不出来GPU计算资源不够了,张老师马上就给实验室配置了新的GPU服务器。有的同学反映座椅不够舒服,张老师也很快购置为大家购置了新的人体工学椅。”作为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是张引学生的她,在硕士阶段就深深地被张引的严谨治学所吸引,“我记得张老师凌晨2点帮我们修改论文,我记得大雪纷飞的晚上张老师和我们探讨未来研究方向,我记得他每天会用零碎的时间研读论文,这些都让我下定决心前往成电,跟随他继续读博。”

微信图片_20221219093735.jpg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对此,张引认为:“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未来我希望自己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可以‘落地’,能够获得同行的认可,成为我自身领域内的人才。同时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为国家培养更多我们这个研究方向上的人才也一直是我的追求。”从科研到教学,从“高被引”到“细心暖男”,张引在成长的道路上,努力与学生携手前行。


编辑:何乔  / 审核:何乔  / 发布:陈伟

"